自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后、便迅速在中国扎根发展壮大。虽然在朝代政策影响下佛教信仰偶有起伏,但是传承依旧不断发展。在数百近千年的发展华夏大地也形成了五方五佛的格局。形态不一、大小各异的佛像遍布各地。最常见的当属坐态和立式两种。佛像的石雕工艺亦不断的在岁月中得到磨砺和发展。石雕佛像技艺已经成为众多匠师所掌握的技艺之一。
其中“乐山大佛”为立式佛像。然而并不局限于五方佛、民间寺院、家庭供养的佛像亦有大部分为立式佛像。因此立式佛像和坐姿佛像的雕刻比例在千百年时光的雕琢中也慢慢趋于完美。
那么精美的佛像在构造比例上有什么讲究呢?我们来聊聊佛像的比例问题以及其工艺注重的问题。精美的佛像一般在雕琢上分为三部分为头部、中部躯干、以及盘膝结坐三部分。
佛陀的头部是极为挑战雕琢工艺和匠师耐心的,佛像脸部形态的塑造或低眉垂目、或闭目入定都会讲求五官上的对称、甚至部分石雕讲究整尊佛像的对称;佛祖头发的雕琢极为讲究耐心和精细。稍有不慎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瑕疵。整个佛头的比例占据佛像总高的近三成。而宽度也有讲究和高度比例有细小的差距。不能一样 也不能差距太大。
躯干部分则是占据了近五成五,宽度(即厚度)的比例也需要把控。必须使得躯体部分呈现圆满如意的形态。其次是手臂的形态塑造、佛像结印的选择;衣着服饰的纹理讲求通常顺畅、光滑;褶皱的弧度、衔接绝对不能有痕迹。还有胸前的“卍”字佛印的对称等等细节都要慎重把握。
结坐的腿部部分占据两成比例、此部分在于其结坐的方式不一样那么两脚的先后便不一样紧随的是选择对称或者其他比例便成为了重点;如迭加坐的便是对称、而同为迭加坐以分为“吉祥坐”“伏魔坐”。姿势不一。衣着纹理随机不一。需要精准把控方能尽可能避面瑕疵。
立式佛像亦可分为三部分、头部、上身、下半身;同坐姿佛像一样,每部分的采用的工艺和雕琢比例都不同。
立式佛像的头部高度和坐姿佛像头部的高度的比例相差较大,立式佛像头部没有占据整个佛像总高度的过大的比例,一般的约总高的两成。而头部宽度是佛像总高的二成二左右的比例。头部的深度应该在佛像总高的一成六左右。面部(既发髻线到下颚)比例是整个头部的四分之三。开脸则以“三停五眼”为佳。
上半身部分由上而下、肩部的比例大致在总高的一成八、两肋间的宽度以总高的四成为准较为合适、胸背的厚度为总高二成二。手掌宽度为总高的百分之二。上半身总高可以按黄金分割比例计算出合宜的比例。
下半身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脚的宽度、一般的石雕佛像都为赤着脚,其比例应该为总高的百分之三十。而脚趾头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计算方式。
讲述完比例、我们简单描述一下头部工艺上的重点在这几方面:发髻线的流畅和对称,螺发层面的处理、纹路的处理一定要很精细。五官上的对称更不用说。上半身的工艺在于服饰的的纹理、手指指节的处理(涉及到佛像手印的雕琢问题)。下半身的处理工艺是两腿的均匀对称、缝隙的处理。以及脚掌纹路的刻画。好的纹理能使得整尊佛像更加活灵活现、吐露神韵、彰显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