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个体建筑空间的园林化处理,主要是要打破个体宗教空间的孤立、封闭、沉重之状态,加强空间的流动感与连续性,加强个体宗教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的交流、融合,从而产生园林气氛。常见的处理方式有:
以游廊、围墙、天井、庭院等为纽带,把独立分散的个体建筑空间串联起来,以此造成它们之间的过渡与呼应,产生空间的连续感,具有了可游性。昆明圆通寺大门内,有两进院落,两院落间以华丽的牌坊贯通联系,院落后有通透的敞殿,殿两侧有回廊与水榭和大殿相连,中间环绕一泓清潭。这样的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联系的空间,引导人们由此及彼,边游边赏。
峨眉伏虎寺▲
以曲折的布局增加个体空间之间的流动感。如昆明曹溪寺入口处理就是极好的范例。山门偏居一侧,门后的横向小院改变了游人的行进方向,发生了空间上的转折。转过前殿,两边的爬山廊又一次引导游人改变行进方向。这样几经转折,就使个体空间之间有了流动感。
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之间的渗透、融合、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漏花窗、敞廊、敞厅等是常用的手段,可以借此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如峨眉山清音阁的大雄宝殿,背依山崖,面前两江交汇,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于是,大雄宝殿正面完全敞开,与敞廊相贯,围以“美人靠”,并让户外的石阶插入殿内。这样一来,内外空间、建筑与自然景色交流、贯通,这宗教建筑也就成了赏景佳处了。表面看减弱了宗教气氛,实际上因游人的增加,也加强了宗教的影响力。
宁波天童寺▲
以植物点缀于个体建筑空间中,也是使其园林化的手段之一。如峨眉报国寺厢房把绿化引入室内,使内部空间生机盎然。乐山大佛寺崖壁石室内的盆景吊兰与崖上的藤罗垂蔓交相辉映,构成园林氛围。
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的园林化处理,是寺庙园林化的又一重要内容。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与利用——即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变自然景物为园林景观,创造出寺庙外部的园林环境。最典型的是宁波天童寺前有二十里松林作为前导,园林成了进入佛国境界的前导部分了。灵隐寺前也有六七里的云松。还有佛寺依山而建,常用背山面水的方式,面前暖和,背山可挡住冬天北风,而山的坡度可凿成台阶,加以树木,则成景观了。
变寺前香道为景观序幕,就是充分利用人寺前香道上的自然环境特点,把沿途纯自然状态的散乱景致,组织成曲折幽邃、节奏明晰、景观丰富的园林序列空间;香道也就成为前导性的观赏路线,激发起游客进一步寻幽探胜的兴致,成为引人渐入佳境的序幕。
乐山大佛▲
在寺庙规模较小、香道比较短的情况下,为了取得引人人胜的效果,常采取曲折和隐蔽的处理手法,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导引路线。辽宁千山龙泉寺香道,沿幽静的溪谷蜿蜒曲折而上,绕过巨石,亮出了隐蔽性的头山门。山门后面又有一影壁,障阻了游人视线。再往前走,绕过“法水常在”的巨石碑刻,迂曲之中,才见到绝壁下的二山门“龙泉洞天”,洞门前还有一影壁掩映。穿过此洞门转折前行,才见到前面层层叠叠的殿宇,十分壮观。
一些远离通衢大道的庙宇,更能充分地利用寺前香道的长距离,用景观建筑点缀其间,组织、整理自然景致,使其形成完整的序列。这类佳例不少,如峨眉伏虎寺、乐山大佛寺。乐山大佛寺香道,就构成了几处起伏变化的景观,如同一轴山水长卷。凌云寺(大佛寺)位于三江交汇的凌云峰上,前山绝壁临江,风景壮美。于是寺的香道不取后山平缓的山路,而是在前山绝壁上凿出,再点缀以建筑小品,充分借取、突出了自然山水的绝妙处,构成起伏变化、渐渐推向高潮的景观效果。在香道始点,有雄奇的“凌云山楼”。穿过山楼门洞进入前山香道,先是一段狭窄的空间:石阶两旁,悬崖和高墙形成半封闭形态,整体氛围呈抑制性。到人工砌筑的“龙湫”崖洞,空间更加收敛,似乎在酝酿着什么。再往前去,视线豁然开朗——这里一侧崖壁上刻有“回头是岸”,另外一侧则是崖下无际的江水,空间十分开敞;远处峨眉群峰朦胧天际,气势十分雄壮。游人至此,莫不在前后空间的过渡与强烈对比中感到一番惊喜和赏心悦目。过了这段路,又经过一段山崖林木相夹的半封闭状的空间,便来到“龙潭”景点。此处空间又呈开放状——一边是人工开凿的峡口,崖上水帘飞下,另一边是绝壁临江,风格奇丽。“龙潭”过后,经过一段绿荫摇曳、由暗到明的路,便来到“耳声目色”一处,绝崖上刻着这四个大字,崖下江水滔天,十分险峻,空间再次开放。由此转过山路,经过突出于崖上的弥勒殿,转至“雨花台”处,前面在高崖陡壁相夹的收束空间中现出了凌云寺山门。至此,游人的视线被纵向收束的空间凝聚到了山门上,欣赏心理上也经过峰回路转、抑扬开合的前导而达到了高潮。这种几经起伏才出现的高潮景点,园林效果很强烈。乐山大佛寺就这样利用香道作为导引,组织了一个有声有色、变化生动的景观序列。
镇江金山寺▲
寺庙周围自然环境是园林化的另一内容,它充分利用寺周围的构景素材,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裁构,使其成为寺庙园林环境。镇江金山江天禅寺、苏州虎丘剑池等都属这方面的佳作。金山寺独踞江中孤峰之上,气势雄伟,景观壮阔。它充分利用了地势之便,主体建筑东向布置,并依山势高差层叠错落而建,既雄浑统一,又能让人在不同空间层次上饱览视点各异的江水景观。整个寺庙建筑不是在平面上展开,而是突出立体层次的变化,充分利用孤峰雄踞江中的环境特点,与之取得协调。这样,金山寺与其周围的山水环境共同组成了一幅山水园林图画。苏州云岩寺对虎丘剑池这一绝佳自然景观的利用上,也很有妙趣。为了突出剑池池水澄碧、陡壁如削、藤萝垂挂的清幽之美,并使幽谷外的千人石广场与谷内清幽环境形成相互映衬、互不干扰的格局,这里采用了池边筑一高墙、中开月洞门的手段,把剑池分隔为一处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月洞门上题为“别有洞天”,引人人胜。待游人步入洞门,果然是另一种天地,如人深山巨壑一般,崖壁间题刻有“风壑云泉”四字,崖上虹桥飞架,崖底池水明净。这里,一墙一门之功不可小视,使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人寺庙园林环境。寺庙园林还流传不少佛教传说。比如,名僧竺道生曾在虎丘向石头讲经,因生动传播佛法,连石头也点头称是。现在尚留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
苏州虎丘剑池▲
上述园林化处理是中国佛教圣地独具的特色,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后又影响了日本佛教建筑及园林。它与代表中国佛教精神核心的禅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与印度佛教形成了鲜明对照。